随着直播带货的遍地开花,与之相缠相绕的MCN又一次被引爆。最近一个月,和广电各路掌门人接触,几乎言必谈MCN,而谈到MCN,又绕不开直播带货,MCN似乎成了广电媒体在下滑通道中寻求生机的一根救命稻草。
据克劳锐《2019中国MCN行业发展研究白皮书》显示,中国MCN已超5000家。而由于疫情影响,引爆直播带货,目前MCN机构已超万家。预计到2020年,中国MCN机构数量将达到28000家,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展到245亿元,短视频和在线直播的用户规模分别达到7.22 亿和5.24亿。(数据来源:《2020-2021中国MCN产业运行大数据监测及趋势研究报告》),而这其中将会出现更多广电媒体的身影。
是情急之策,还是战略转型?
眼下,广电媒体之所以蜂拥追逐MCN,无外乎这样几个原因:
首先来自广电经营创收的压力。受疫情影响,加上自身商业模式的崩塌,广电媒体一季度的经营创收遭到重创,其中有超过一半的广电媒体收入减半,有些甚至颗粒未进,即使一些头部卫视,也面临经营亏损。
问题并不仅于此,由于世界经济大幅放缓或陷入衰退,身处全球化的中国经济难以独善其身,这样的严峻形势恐将持续。
因此,对于众多广电媒体来说,生存成了当务之急。而MCN起于短视频和直播的风口,这对于有着良好内容和主播变现能力的广电来说,入局似乎显得顺理成章。毕竟,以广电的公信力背书和资源整合能力,通过电商直播获得现金流似乎不是难事,保不齐还能孵化出下一个李佳琦和李子柒。
其次是受市场热度的传导。由于疫情影响,线下销售转到线上,网红带货的电商直播成为超级风口,而MCN受益上下游红利,也迎来爆发增长期。其中,在抖音、快手、微博等平台入驻的MCN机构中,有200多家粉丝数超过1亿,约有10余家MCN的月流水预计超过1000万元。
由于流量加持,MCN机构被资本追捧。比如李佳琦背后的“美ONE”,2020年初和A股新文化签署《战略合作框架协议》。搭上MCN的“网红”概念后,新文化在随后的5个工作日里连续涨停,5天涨幅超过60%。这样的资本故事当然令一旁饥肠辘辘的广电媒体好生羡慕。
再次是受到先入局同行的诱惑。早在2018年,湖南广电系的娱乐频道就开始以MCN模式进军短视频领域,孵化出基于短视频头部平台的Drama TV。2019年又将商业变现模式从广告营销向直播电商矩阵延伸。
而于同一年入局MCN的长沙广电系中广天择,如今也打造出美妆、特效、情感、潮鞋、影评、知识等多个垂直类短视频账号,全网粉丝数达到2300万+,并与雪佛兰、OPPO手机、VIVO手机、耐克等50多个品牌合作,实现了包括广告、直播、电商、知识付费、线下活动等网端的多元化变现。
另外,浙江广电集团旗下合资公司布噜文化和浙江民生休闲频道的“黄金眼融媒”MCN,黑龙江广电的“龙视频”MCN、济南广电与贝壳视频合力打造的“鹊华”MCN等,都先后联动抖音、快手、淘宝、腾讯等流量平台,初步实现了账号和达人的签约入驻,并试图打造出红人、短视频、电商、直播、带货为一体的权威平台。
不过且慢,我们再来看事实的另外一面。湖南娱乐频道在Drama TV成立之前,在湖南广电地面频道中属于第三世界,其广告经营能力和湖南经视及都市频道难以比肩。因为在传统赛道中难以脱颖而出,所以才会有之后的另辟蹊径。
因为布局较早,加上湖南广电的支撑,正好又遇上抖音、快手的高速成长,于是积累了初期的可观流量。但尽管如此,其MCN的商业变现能力仍然无法和昔日的广告相抗衡,虽然其收入已经超过传统广告板块,但在广告几乎断崖下滑的惨状下,其体量之小可想而知。
同样,中广天择在2020年2月中旬发布公告称,公司2018年开始布局短视频业务,2019年开始实现收入,但当年度,其MCN(网络孵化运营和营销业务)平台营收占公司总营收占比同样很小。
值得注意的是,目前大部分广电系MCN机构仍停留在平台“签约入驻”的初始阶段,虽然与短视频平台成为战略合作伙伴,也整合了部分乃至全台广电主播的达人矩阵,但这仅仅只是MCN的入局阶段,离市场化成熟的MCN机构相差甚远。
因此,从这个意义上讲,此次广电入局MCN更多是被风口裹挟的情急之策,而且意图直指直播带货,而不是短视频账号矩阵的内容种草,因为这对他们来说,显得过于漫长。
但没有种草,何来拔草?!
MCN的底层密码,广电有多少?
MCN源于美国,其存在价值和核心逻辑在于将PGC聚合在一起,通过资本和资源的能力让它们持续盈利,并严重依赖于YouTube这样的流量平台。一个特别的发现是,欧美日韩的主流广电媒体并没有MCN化。在度娘中输入“CNN MCN”“BBC MCN”“NHK MCN”,几乎找不到相关信息。
事实上,美国的MCN行业正面临集体的衰败。一方面是MCN对旗下频道掌控力的不足,商业价值最高的头部频道在做大后都想单飞;另一方面则是YouTube本身的策略和政策调整。由于平台技术能力的增强,YouTube开始绕开MCN,直接对接优势频道,加速头部内容主脱离低附加值的MCN。更重要的是,对于MCN而言,抽成薄、运营成本重,成了商业模式中的致命伤。在YouTube的分成模式中,它要分走45%,内容主抽成40%,而挤在中间的MCN则抽成15%,夹在中间,几乎没有议价权。
在中国同样如此。尽管平台生态相对丰富,MCN机构遍地开花,但寡头趋势明显,赚钱的依然不过5%。那么,广电MCN是否可以晋级头部5%呢?
首先,资源和流量是MCN存在的全部理由。前者,广电的体制机制不支撑,除非低价签约,孵化的边际成本近乎于零;后者,流量都在各大平台掌控之中。换句话说,广电可以无偿给平台导来流量,但若要从平台的流量中转化变现,就需要留下买路钱,而平台往往坐地起价。
或许,广电内部孵化是一个边际成本近乎于零的选择。像湖南娱乐频道、中广天择和“黄金眼融媒”MCN,起初都是在有竞争力的存量内容中杀出血路。但问题是,湖南娱乐有湖南广电的资源后盾,“黄金眼”则有赖于浙江头部地面频道的诸多强势内容,而中广天择更有全国电视节目交易平台的大量版权节目。然而,大多数广电媒体的死穴是内容的同质化,在短视频IP孵化上并没有优势,在各个平台超5亿个账号中要脱颖而出,犹如蜀道之难。而缺乏强大IP的支撑,以孵化和复制见长的MCN就成了无本之木。
再以广电媒体跃跃欲试的直播电商MCN为例。
我们知道,直播电商最重要的两端是可观的平台流量和强大的供应链。而这显然不是广电的菜。
要获得平台流量,事实上要先完成平台种草,像李佳琦、薇娅和张大奕等,之前都是在抖音、淘宝和微博平台上完成了流量的原始积累。反观广电媒体的主播,由于不谙电商话术和社交逻辑,加上入局红利渐失,大都流量稀薄,即使聚合在一起,也很难获得聚合效应。据圈内人透露,广电MCN中大多数主播的粉丝并不过万。
流量主宰生死。之前一直被看好的广电主持人带货,几个回合下来,一场直播不足万元的营收,确实让人有些沮丧。前段时间和几位省级频道总监聊到MCN,他们几乎都异口同声表达了对主持人转型的悲观。即使有心孵化,也无力支撑一个月狂掷三五十万的流量成本和风险,事实上,在流量头部独大的主播格局下,平台也正在丧失削峰补枯的能力;即使侥幸养大,又怕其插翅单飞。其实单飞的背后,并非简单的高价转会的诱惑,更多则是广电媒体运营的缺失,令其难有强大的流量傍身和持续的商业变现。可以说,体系和运营缺失是广电媒体试水MCN的一大短板。
一位知名广电MCN机构的朋友告诉我,直播主播可以天天三、四个小时不间断,不仅对体力是个很大挑战,而且没有强大的产品团队的支撑,马上就会陷入无话可说的窘境。
而不懂产品,是传统广电的另一软肋。因为之前广电媒体只是一个内容生产和播出的机构,客户广告只是按时段播出的一个节目,而了解并研究客户产品,则通常是广告公司的事。当然,这无意中成就了一些广告营销公司转型带货直播MCN,因为它们一有客户,二懂产品,甚至还有后端供应链的优势。
说到供应链,在明星艺人、广电主持人纷纷向头部电商主播投怀送抱、入局直播带货的当下,供应链反而成了稀缺,成了直播电商MCN变现的核心。有了强大的供应链,就可以和市场上腰部以上甚至头部主播签约,再辅以若干小主播成立MCN机构,从而获得平台流量,实现商业变现。
MCN,广电媒体拿什么来爱你?
尽管MCN还难以让广电媒体营收咸鱼翻身,但总比坐以待毙强。问题在于,MCN既然是互联网内容运营的产物,对广电媒体的融合又会有哪些借鉴?广电又有哪些资源,可以和MCN续上“婚姻”?
首先,广电MCN应该立足于内容的IP化,这是内容和用户关系规模化连接的前提。比如,Drama TV在抖音平台上拥有母婴、美妆生活、剧情、泛娱乐四个垂类领域的200+账号、1.1 亿粉丝。Drama TV 抖音单平台粉丝超过7700万,单条短视频播放量最高超8000万,签约短视频达人120多位。对Drama TV来说,这些内容或是垂类的志趣需求,或是场景的体验带入,而不是一时的用户簇拥、简单的流量爆棚,否则公域流量难以转化为私域流量,继而实现商业变现。
其次,广电MCN应该立足于社群的在地化,而不是一味寻求全网的播放量。在地化的影响力和资源能力,可以说是广电媒体有别于商业机构的一大优势。由于在地化,既可以聚合本土各个渠道的私域流量,也使社群的线下运营成为可能。
比如,浙江广电系的钱江都市频道2020年启动的《范大姐帮忙》“社区合伙人”项目,就是地方广电探索在地化社群营销的一种尝试。这个项目利用品牌栏目的公信力和影响力,先甄选出品牌和产品,然后通过全省招募近万名“社区合伙人”进行本地化营销,再由厂商将产品直接配送到社区,零距离交到消费者手上。“社区合伙人”可以因此获得销售佣金,但前提必须拥有私域的社群资源,比如微信群人数不少于100人。
同时就广电MCN带货直播而言,还应该“去直播间化”,植入在地的生活场景。也就是说,要利用广电媒体的影响力和资源整合能力,开发新的消费场景进行主播的直播带货,而不是仅止步于三尺直播间。
最后,广电MCN应该立足于运营的市场化,而不是广电既有体系内独家独院的抵抗出击。聚合优质PGC和平台议价,是内容MCN的核心逻辑,只有通过市场化,才有IP和达人不断被孵化和收归的机会,才能参与内容的注意力竞争;只有市场化,才有可能规模化,从而和流量平台深度绑定,及时因应平台的逻辑和规则,实现内容、广告、流量、电商、变现等多维度的运营一体化。
随着MCN的不断演化,MCN所承担的角色将越来越多,它既是内容制作商、运营商,又是网红孵化器、网红经纪人;同时,随着内容与广告界限越来越模糊,MCN还可以成为广告公司、广告代理,此时入局电商就变得顺理成章。
然而,这对于原生制播机构的广电媒体来说,每一个角色都充满着挑战。因为对于互联网生态来说,任何一个角色只有成为头部才有胜出的机会,而恰恰头部难以复制,因此广电系只有锚定自己的核心优势,锤炼自己的核心能力,才能找到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逻辑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A的成功未必是B成功的护身符,这对于广电MCN即是如此,否则一哄而起,难免一地鸡毛。
继“小朱配琦”央视首场直播带货之后,刚刚过去的“五一”晚上八点,康辉、撒贝宁、朱广权、尼格买提又超强“合体”直播带货,取名“为美好生活拼了”。但“拼”,真的需要头部的资源和流量。
因此,对广电而言,不是要不要做MCN的问题,而是如何成为5%的问题。
上一篇:广电广告经营亟待创新